2012年7月15日 星期日

溫州牛奶河

溫州牛奶河

調查動機

  一條河流,一夜之間從清澈變為渾濁,甚至呈現牛奶狀。在從中央到地方層層強調環境保護的背景下,污染是如何發生的?在這起河流被污染事件背後,反映了當前環境保護還存在哪些問題?

  □特別調查

  《法制日報》記者7月12日從浙江省環保廳了解到,針對溫州市甌海區瞿溪河變成“牛奶河”事件,該市監察、執法部門已組織力量展開調查,分析監管疏漏原因,對涉事企業追究相應責任,並在對重點流域八大水系的常規性監管基礎上,擴大監測範圍,除了重點水系的幹流、支流外,還將對居民生活有重大影響的河流納入監管體系。
溫州牛奶河
  7月9日,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瞿溪街道,流經林橋村的瞿溪河長約兩公里的河道被乳膠污染,一夜之間變成了“牛奶河”。河流是怎樣被污染的?《法制日報》記者連日來對此進行了調查。

  瞿溪“牛奶河”恢復清澈

  7月9日凌晨4時許,林橋村村民周大伯起來健身,一出門發現門外的河水全部變成了乳白色,大吃一驚,他趕快打電話向環保部門反映。

  記者了解到,村子附近有家“溫州大樹林貿易有限公司”,7月8日22時許,一輛載着20噸天然乳膠的大卡車停在該公司後門對面的公路上,通過一根管道,這些乳膠被輸送到公司的乳膠儲藏罐裡。

  7月9日凌晨1時左右,乳膠輸送過程中,管道突然破裂,白色的乳膠噴湧而出,流到了旁邊的水溝裡,估計有兩三百斤,等到9日早上,附近的居民起床後,發現瞿溪河水已變成“牛奶河”。

  “第一天,村民們發現情況比較嚇人,大家議論紛紛,但經過我們的及時介入處置,村民們非常理解配合我們的工作,沿河的村民及企業共同參與了污水處理,現在河水恢復了清澈,事態得以平息。”甌海區環保局辦公室主任戴東鵬告訴《法制日報》記者,污染物超標的主要是化學需氧量,事發當天泄漏口最濃的達到每升770毫克,遠遠超過每升40毫克的最高限值,但根據7月11日中午和7月12日的監測,地表水化學需氧量最高值為每升60毫克,最低處已為每升十幾毫克,水質已恢復正常,不會影響當地居民生活。

  7月12日,記者在瞿溪街道林橋村附近看到,在網絡上走紅的“牛奶河”即瞿溪河受污染的河段,目前已經恢復清澈,可見魚蝦從上游隨波而下,四處游動。
溫州牛奶河
  戴東鵬向《法制日報》記者介紹說,受污染的河段全長1.35千米,涉事企業“溫州大樹林貿易有限公司”在事發當天就被查封,相關部門正在進一步調查取證。

  涉事企業未通過環評審批

  據甌海環保局調查,涉事企業“溫州大樹林貿易有限公司”自去年7月設立以來,從未申請環保審批。

  “這是一家從事天然乳膠銷售的企業,但擅自分罐包裝,屬於生産行為,需要通過環評審批,如果當時做過審批,選址時就不可能建在河流上游。”戴東鵬告訴記者,企業到工商部門申請營業執照時,如果涉及項目會對環境造成影響,就會涉及到環保部門的簽字,像餐飲業還會涉及衛生部門的簽字,在這個環節中可能存在把關的疏漏。

  環境資源法專家、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錢水苗向《法制日報》記者介紹道,涉及環境污染的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是獲得工商登記的前置條件,如果是不需要環評審批而造成污染後果的,不需要承擔行政責任,但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是有環評審批要求而沒有審批的,則屬於違法企業,涉及罸款及關停。

  溫州“牛奶河”並非個案

  記者了解到,“牛奶河”並非浙江獨有,它的出現也非一天兩天。

  2008年11月,湖南省瀏陽河梨段約50米寬的河面上有一大片呈乳白色,像“牛奶河”,原來是附近的廠因電壓不穩,攪拌機受損導致電泳漆意外泄漏,排入了瀏陽河。

  2010年1月,四川省南充嘉陵區出現了長達10公里的“牛奶河”,村民反映,連豬都不喝“牛奶河”的水,而污染沿線有畜産品加工廠、塑料廠、廢品資源回收筒等。

  2010年1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甲山街道辦官橋村一造紙廠的污水池出現污水外漏,流到了附近的田地裡,把附近的小河變成了“牛奶河”。

  2011年4月,受蘋果供應商違規排污影響,連通湖北省武漢市南太子湖的河流遭到嚴重污染,成為了一條“牛奶河”,清淤治污歷時一年多。

  “牛奶河”緣何這樣多?

  浙江省環保廳污水處理預防處章工向《法制日報》記者分析說,“牛奶河”的出現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産物,早些年,在民營經濟發達地區,農村裡為了搞活經濟,辦個小企業、小工廠,顧着賺錢,缺乏環保意識,而且環保設施不配套,污染防治措施存在缺陷,還存在操作不規範的情形,導致不當排污,對周邊的水體造成了污染。

  “預防水污染主要從對重點水域的監管和重點行業的整治兩方面進行,電鍍、電工、印染、化工、造紙、製革這些行業對環境污染嚴重,是我們的重點整治範疇。”章工說,“但這些監管無法實現全天候全覆蓋,如果一些企業不自覺,就較難避免‘牛奶河’的出現。”

  “像環境保護、食品、藥品安全等領域,普遍存在違法成本過低、守法成本高的情形,這其實也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衡平關係問題。”錢水苗表示,要避免“牛奶河”的出現,一方面需要企業遵守相關法律規定,另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門完善制度,加大違法處罸力度,落實監管責任。

  治水應強化政府監管責任

  “‘牛奶河’的出現不外乎存在兩個原因,其一是企業一方違規操作、不當排污,其二是地方政府及環保部門沒有及時檢查、監督到位。”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會長、武漢大學教授蔡守秋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現行法律對造成水污染的責任主體及應急處理規定明確,該罸款的罸款,缺乏手續的補辦,非法企業應及時責令關停,在這個過程中,地方政府是否做到了嚴格執法?如果發現漏洞不及時處理,這就是地方政府監管的失職,地方政府的執法不嚴往往是因為顧慮地方財政收入,採取了地方保護主義。

  守土治水,保護環境,浙江做了什麼?

  據了解,2009年7月,浙江出台了《浙江省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保護管理考核辦法(試行)》,從2010年起每年一次正式對交接斷面水質進行考核,並將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經濟獎勵處罸、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水資源認證審批的重要依據,進一步強化了各級政府保護轄區環境質量的法定職責。

  “考核辦法確定了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個等級,水質改善縣區將獲得經濟獎勵,不合格縣區除了經濟處罸外,還會給予區域限批等行政處罸。”章工介紹,現在的河流普遍氮、磷超標嚴重,主要跟生活、農業污染有關,目前,正聯合建設廳等部門加強基礎性設施建設,強化農業污染防治及生活垃圾的處理。

  “有效的國家和地方治理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誠如美國環境保護署的總法律顧問斯科特·富爾頓在《可持續發展之基礎》一文中提到,強勁的政府執行機制在制止違法行為上具有獨特的優勢,包括終止違法行為、要求修復、通過禁令性救濟及財政制裁,但若制定環境法律但不去實施或執行,是無法取得預期環境效果的
溫州牛奶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